一天,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讲解奏议:“你以后也要读书做官,我今天就给你讲解奏议是什么样的。”司马康说道:“儿子愿意听爹爹将奏议。”
司马光说道:“奏议文献的内容是不能随意书写的,都要经过大臣的深思熟虑之后才形成的。一般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要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和文字上的润色。这主要是因为奏议是要拿来作为社会治理的方案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闭门造车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奏议内容要严谨就是要方案的准确,因为关系到整个社会或者社会的某个方面,既要说清楚社会问题的实质,也要避免引起他人的误解和攻击。奏议内容需要严谨还因为社会问题的亟待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可操作性,要考虑到奏议上书的事关重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君主的权威不可侵犯等因素。奏议的用辞讲究,一般比较严肃,对君主用辞采用敬词。奏议也要严格用意表达,表达对君主的尊敬,防止引起君主的猜疑和大臣的议论。而这些对大臣们来说也是一种示范作用。因为君权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要维护这种至高无上,就采用一种比较严肃的模式,防止大臣们越轨,这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对百姓来说也是一种警示和提醒。奏议一般采用固定的用辞,不得随意更改。在古代,传统伦理和“三纲五常”要求臣子向君主或者皇帝效忠,臣子们视君主或皇帝为“君父”,奏议集中反映了臣子们对皇帝的尊敬。同时古代的王朝是“家天下”,君主或者皇帝视天下或政权为自己的私人产品,臣子们也只是这个私人产品的附属物,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臣子们总是战战兢兢的面对君主,用辞不严肃,会不合乎王朝的礼法,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从文字上来说,奏议对于危害王朝统治的“奸臣”或者作奸犯科者是严肃的,措辞严厉的。同时对于有明显失德行为的君主,敢于进言的大臣们也会予以抨击,但是依然在文字表达上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和尊敬。奏议的用辞严肃也是很好地维护了古代君主的权威,从另一方面来说对王朝统治的稳定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奏议要有主题,即奏议名称,按照不同的奏议文体,写清自己的上书目的后面加上文体名称。主题后面为上奏议者的姓名。如蔡邕的《独断》记载:“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甲上文。议者,駮议,駮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駮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了“章”和“表”及“议”的格式和内容。各朝各代的奏议格式有一些不同,如本朝的上书者一般自称为臣,以“臣伏”开头。题目题写上奏内容的主题,后面为正文。奏议内容虽然遵照古代的统治思想进行上奏,有着“君权神授”理论的限制,但是很多奏议也确实反映了上奏大臣“为民请命”的气魄。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为民请命”的奏章显得尤为繁盛。究其原因,主要是儒家孔孟思想的主导作用。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来源于此。民本的思想对古代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各朝各代均对农业重视,对农民格外看重。当然,商人也是民,他们的利益大臣们也在奏议中进行反映。其次,古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虽然与朝廷的政策有关,但这更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而造成的。小农经济就使得农民成为国家的主要劳动阶层,因而管理和服务农民和农业问题就成为古代国家的主要职责。农业和农民问题就成为社会管理中的最重大的问题。农民和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不得不重视。为民请命的大臣们就是统治阶级中的觉悟者,他们深知“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为了民不惜冒着风险上奏。最后,在科举时代,很多大臣也是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