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荡虏军的赫赫威名、东昌、东平两府的乱党已经平定,东昌郡王和东平郡王组成联军,一鼓作气扫荡鲁西,顿时捷报频传。
到六月仲夏之时,鲁西,鲁南各地都在驱逐闯军,刚上任没有几天的大顺朝官员也狼狈逃窜,二十多个州县的城头重新挂起了大明旗号。
这对于江南新朝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弘光(这个年号已经公布,只是还没有正式使用)小朝廷更加有恃无恐,以为“民心在我”“军心正雄”,在一片“中兴大明”的高调声中,弘光皇帝真把自己当成了圣天子,居然在刚刚登基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下了第二道“广征秀女”的旨意。
一时间,江南、两浙、淮扬各地,都处都是江南小朝廷派出的“征花天使”。这些个狐假虎威的太监们毫不理会汹汹民意,踹开房门拉起良家女子一绳子绑了就往南京送,闹的乌烟瘴气,无数百姓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百姓嫁娶如狂,昼夜不绝。”足以说明当时的状况了。
为了不让自家的女儿被拉走,只能仓促成亲,免得一朝分离再难相见。
福王登基为弘光帝,本就不符合清流官员和读书人的愿景,贪酒好色的本性更是展露无余,自然被士林学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群情汹涌舆论滔滔,大多是在骂弘光皇帝鱼肉百姓,虽不耻他的品行,却对另外一个更加重大的举措视而不见:议和!
联虏剿贼在当时确实很有市场,八旗兵刚入关之时,多尔衮打出的旗号是“为大明天子复仇”,所以有些人一直把满清当作是“友军”,尤其是面对李闯的问题之时,这种态度就更加的明显了。
但是随着李闯的败退和清军的深入,八旗兵侵占了很多大明故土并且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分明就是不想走的样子,“为大明天子复仇”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如史可法等目光深远之人已经看出了满清的野心,所以早就把联虏灭贼的思想转变成为灭贼抗虏,并且开始积极的整军备武,将满清真正当作敌人来对待。江南小朝廷未必没有看到多尔衮的勃勃野心,之所以还想议和,完全是出于偏安的想法。
李闯也好,八旗也罢,就由着他们闹腾去吧,只要八旗兵留在北方,只要战火没有烧到江南,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享乐无穷。至于收复河山中兴大明等等高调,作为口号喊一下也就是了,谁会当真?
弘光帝虽然贪杯好色,却也不是完全没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不是汉光武,也没有唐玄宗的本事,只想安安稳稳的做个江南皇帝,纵情享乐这一辈子也就是了。大明朝的三万里河山,足够李闯和八旗兵折腾的了,在我驾崩之前,他们也打不到江南来。至于以后……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江南群臣好不容易才拥立了一个“昏庸可图”的皇帝,又刚刚把史、姜等人排挤出去,正是坐享荣华富贵之时,当然也不愿意打仗。
就算是八旗辫子兵真的打过来又能如何?打不来换个皇帝。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的事情还少了么?到时候只要把城门一开,把弘光这头肥猪献出去,又是一场泼天的富贵。
这样的思想虽然不大好说出口,却是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正式的议和条款很快就拟好了。
“天下汹汹数岁,图为贼起,为使民康物阜,为天下太平计,两国当万世修好……”
大明皇帝致北国大清可汗书就这样炮制出笼了。
按照这份议和文件,八旗兵入寇被说成是“借兵破贼”,为了报答大清可汗“为先帝发丧成服”之“义举”,特制御书相谢。为了表达议和的诚意,江南筹集银二十万两,前六十万缗,金锭四百,绸缎万匹,布帛三十二船。
初次之外,为了表彰吴三桂“借兵破贼”的“果断行为”,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