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丹山派的“逍遥剑阵”,他早年便已知其精义,更知那是当年创派的那位女侠自庄子《逍遥游》一篇中悟出来的功夫,只是一直未有机缘见识其威力。此时一见,虽然四道未出全力,但也已颇见精妙之处。但见场上四剑连绵,一剑出而三剑应,此二剑攻而彼二剑守,如行云,如流水,随意挥洒,任意所至,确是深具“逍遥”之致,不由得心下佩服,对她又多了一层敬意。
原来当年那位女侠因为一件大伤心事而出家为道,创下丹山一派,其后一心抗金,名扬天下,但那件大伤心事的阴影却始终难以尽去,中夜自思,常及抑郁。一日郁怀之下,难以成眠,便随手翻阅身边的一部《庄子》,聊以自遣。那《庄子》乃是道家圣典,那位女侠所以能出家为道,便由参悟此书而来,及后此书便日不离身,成为她慰藉遣怀之良方。这《庄子》一书,她生平也不知读过多少遍了,这时再次遣阅,读至首篇《逍遥游》中的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突然间豁然有悟,心中只想:“既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么有清人是不是‘无憾无恨,无怨无悔’?”掩卷合目,冥然静思,良久良久……
待得睁眼,只见窗外银辉铺地,霞影当空,清风微过,拂体遍感清凉。蓦地里哈哈一笑,心中一片空明,终于大彻大悟,自此进入了“至人无己”的超凡境界……
次日独人单剑,到后山坐观而闭。七日后出关,先将七弟子叫来,每人传授了一套剑诀,便叫做“逍遥诀”,七弟子各以剑诀而运丹山剑法,七人合剑,便成“逍遥剑阵”。那七套剑诀的总纲正是“逍遥游”中所载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因而这阵法的基本要义,也便在于那“乘”、“御”二字诀,而由此达于“游无穷”之境,亦即是达到了阵法的最高境界。
那老者于那位女侠当年创阵的情由经过,只约略知晓,但其要义却得她详加解述过,是以对之认知颇深。这时亲见之下,于阵法的精微意旨更是了然于胸,心想:“这路阵法最大的特别之处,是在于自然融通,更无规范,突破了一般阵法人数上的局限,只消懂得剑诀,四人、三人、乃至两人均可成阵,且浑然圆转,并无残缺之迹。就这一点而言,是要比那‘奇正八极阵’高上一筹了。”又想:“那‘奇正八极阵’却是常规阵法中的极限,纲目并举,层次分明,于稳实之中包藏奇变,而阵中二剑更可说是奇中之奇。那么说到‘出奇’二字,‘逍遥剑阵’却又显然不及这‘奇正八极阵’了。那么两个阵法孰优孰劣?”闭目凝思,在心中比较二阵的高下优劣。片刻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两个阵法各有独到之处,‘逍遥阵’原是以‘自然融通’为妙,而‘奇正阵’则本来以‘奇变叠生’为高。我拿各自的长处跟短处比,却又如何比出得结果?两个阵法正便如两个不同之人,一个潇洒如意而笑傲人生,一个厚实沉稳而奋求上进,这两种人又岂能说那个好那个坏?适才可想得钻入牛角尖了。”当即从牛角尖中出来,便想:“这两个阵法都是上乘阵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谁能胜过谁,那全要看施阵者的造诣修为了。”当下再次去瞧场中的打斗。
一瞧之下,便已知晓,若是双方均出全力而正常相搏的话,完颜七弟子决计不是四彩道对手。其间原因,却不是七人未能体会阵法精义,也并非七人阵法操练未熟,当然也不是因为八极之中少了一极,因为此时丹山一方只有四人布阵,相较而言,还是完颜一方占了便宜。这其中的缘故却是在于,七人的内力实在太差,倘若当真相斗,只怕不出数合,便已丧生于四彩道剑下。那老者曾见七郎八郎二人于施展轻功之际岔气失足,知道二人内力低浅,殊不足道,而此时瞧其余五人的身手,内力竟也均是一般的不值一提,那十三郎因为年幼,尤为差劲,不由得好生奇怪。瞧那除十三郎之外的六人,年龄均在三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