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步伐,对宋朝的影响巨大。
高粱河之战失败后,宋太宗很不服气;不服气的原因是他自诩自己是个军事家,敢和前朝的姜太公、诸葛亮媲美。
当然牛皮不是吹的,宋太宗毕竟研究创造了一个名冠千秋的阵法“平戎万全阵”。
说平戎万全阵是名冠千秋当然是对这位前辈的恭维,这个志大才疏的北宋第二代皇帝自以为有了平戎万全阵就能将契丹、党项这些强悍的民族一并侵吞,但理想很宏远,现实却骨感。
当然平戎万全阵也非一无是处,如果从式样上讲;感觉还能凑活。
宋太宗能设计出平戎万全阵,也是根据自己戎马一生战事的总结和概括;否则纸上谈兵的人不可能列出这么高深的一张阵图来。
宋太宗也算是马上皇帝,虽然带兵挂帅、破敌机先、攻城掠地上面战功少得可怜,不过最起码人家创造了平戎万全阵。
赵光义算是文官,但跟随兄长赵匡胤南征北战也属武将行列。
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做皇帝起,对于武将专权便就列为议事日程;开国之后把节度使设立成了虚衔,也就是说授予你节度使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职权。
宋朝不像唐朝那样会形成藩镇割据之局,而且还将枢密院的职权扩大,有调兵之权,并无统兵之权。
这样一来兵部的权力便大大的削弱了。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吧,对江山社稷有利的便是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对于那些想起兵造反的武将来说,可以说是吹灯拔蜡没戏了。
宋朝的兵制是,将领带兵去打仗,一切听令于皇帝,这样一来兵贵神速便成了一句空话。
试想皇帝欲远程遥控将领,带兵之人就万全失去了自主的统兵权力,一切都要向皇帝请示,之后才能做。
比如说,这里是块儿战略要地,带兵之人打算驻扎在此,但是必须经过皇帝的同意,那么势必会耽误时间。等请示完后,敌军也打了过来,驻扎还有任什么意义!
另外一点就是宋朝的将领出征前,皇帝要授予将帅阵图,这样一来极度的影响武将的发展。
皇帝自以为高深莫测,自称在世诸葛孔明,临走之前给个阵图,以为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宋太宗就是这么做的,他一直把自己看成韩信、张良的组合版。
宋太宗的命令将帅要听,宋太宗给阵图自然也要用;如果当时的局势不许用阵图呢?那么,这个所谓的平戎万全阵是不是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宋朝的募兵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用钱养兵,只要你别乱惹事、造反之类的,就可以从军,甭管怎么说,都是要你到老。
这样一来一是有损全国经济发展,二是宋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必定会下滑。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宋太宗完全是对五代时期的军事忌惮,为防止带军将领哗变;防着主帅比防小偷还严重;而且可以无视敌人,但也绝对不能无视自己这边带兵的主帅。
有这么一句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八成宋朝的皇帝都秉持着这种原则办事,所以导致君臣之间的不和睦,而且皇帝打心眼儿里就鄙视主帅,所以防着主帅也是正常之事。不过,这也影响到了军队作战的发挥,必然对战争的实力发挥有所阻碍。
有了这些弊端,宋太宗赵光义也是打死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造的阵法,竟然变的柔弱不堪了。
北宋的军队编制是这样的:一百人为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平时这些编制的军队都归属于三衙,这三衙便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其中都由都头统领,营有营指挥使统领,军、厢也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