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农业生产。但是直到帝尧去世,帝舜当朝,鯀也没能将国家的水患治理好,更不用说发展生产了。因为鯀无能,耽误国家大事,帝舜将鯀治罪杀死。然后,帝舜朝廷举荐和任命鯀的嫡子禹即大禹,去完成他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当然防御外族入侵,拓展疆域也是大禹的任务。
在《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等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区,而且大禹的治水足迹涉及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直到中国南海的广袤地区,大禹划定中国大州及地理疆域的第一人。在那个人口稀少,技术能力和装备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大禹要带领一群衣不蔽体、赤手空拳的古人,治理如此广袤无垠、滔滔洪水的沼泽荒芜之地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回到华夏族那个时候的生存和发展的处境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在大禹走马上任的时候,经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等四代帝王治理,四川地区已经成为华夏族的立国基础,而且华夏族的人口获得了爆炸式增长,人口分流成为华夏朝廷减轻压力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因此大禹成为带领一部分华夏族去四川之外的地区发展。
“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当然向外发展也能为国家开疆扩土,增加国家的税赋收入。大禹应该比他父亲更清楚华夏朝廷的目的。为了有顺利完成华夏朝廷的任务,大禹只能带领他负责管理的华夏部族,通过西陵峡地区,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即今湖北地区即楚地去寻找机会!
江汉平原地区地势低洼,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水患的重灾区。由于小冰河期结束,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频繁,长江水位暴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低洼地区变成汪洋和沼泽之地。这里本来是神农氏及炎帝的地盘,但是水患猖獗,神农族和炎帝族已经大部分撤退到长江以南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地区,此时这个地区人口非常稀少。
由于多年季节性的水灾,让大禹的团队,掌握了楚地的淹没区及淹没水位,以及洪泛区和内涝区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区。掌握这些情况后,大禹带领族人,在神农族和炎帝族丢弃的土地上,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
在没有水淹的土地上禹族直接开荒造田,引水灌溉,种植水稻,这直接解决了禹族及治水团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大禹团队首先治理内涝区,在内涝区开沟引洪,保证发洪水时不在内涝。因此,这些地区治理过后,马上变成良田。洪泛区是由于河堤过低而造成水患区域,这些地区只要加高河堤,修建排洪渠,就可以防止水患,因此,这些临江地区很快得到大禹团队的治理。随着农田的增多,劳动力不足,大禹团队开始招募神农族和炎帝族的流民种植这些已经治理好的农田。最终,大禹治水团队通过考察山川地形,疏通河道或重新规划及开挖河道,将江水的淹没区减少到最小,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这样循环滚动操作下来,大禹集团的控制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而且出产的粮食、牲畜和物资也越来越多,这些土产不仅满足了大禹集团需求,同时还给华夏朝廷交纳了税赋。
楚地开发成功并取得成套经验后,大禹集团继续如法炮制地,他们治理和开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及江南地区,此时大禹集团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华夏朝廷!
枝强干弱必然造成大树倾覆,为了避免华夏朝廷与大禹集团的分裂和战争,帝舜将华夏帝位禅让给大禹,即帝禹。
帝禹仁慈厚道,虽然帝舜是他的杀父仇人,但是大禹放过了帝舜,让他去南方巡游。帝舜携带亲信及卫队南渡长江,过洞庭湖,沿湘江逆流南上,到桂林,顺漓江南下,到漓江与郁江的交汇地苍梧,并驾崩于苍梧之野。帝舜去世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