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强攻,刘尊山提议借道孟国。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镇南给否决了。
要说的话,丁镇南不是没考虑过,而是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
决定在梵罗国东海岸地区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的时候,丁镇南就产生过经由孟国,攻打加尔的想法。
只是,在左右权衡之后,丁镇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首先,在战略层面就有问题。
在十几年之前,孟国曾经是巴铁的一部分。因为在东边,所以被称为东巴,而现在的巴铁被称为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孟国遭到梵军的围攻,并且在短短几十天内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占了孟国之后,梵罗国才接受了国际社会调停,并宣布停火。对于孟国独立的事情,梁夏帝国也爱莫能助。毕竟在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梁夏帝国反对也没用。
当时,梁夏帝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梵罗国在正式停战后从盟国撤军。
正是如此,孟国在获得独立之后立即宣布永久中立。
当然,所谓的“永久中立”不过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说是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
关键就是,孟国独立建国的时候,梁夏帝国正处于战后低谷时期,要不然也不会容忍梵罗国耀武扬威,因此在孟国最需要安全保护的时候,梁夏帝国却无能为力,孟国当局才不得不采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实质上,孟国一直是梁夏帝国的准盟友。
早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前,孟国当局就在跟帝国秘密接触,磋商加入东方集团的相关事宜。
只是,在孟国入盟的问题上,帝国当局的态度一直不热不冷,或者说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简单,孟国东边的缅国是东方集团的初创成员之一。帝国在缅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把缅国打造成包围梵罗国,以及阻止梵罗国向东南地区渗透的前进基地。
在包围封锁梵罗国的战略体系中,孟国是夹在梵罗国与缅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不是说缅国受到的威胁太大,而是缅国太落后,体量也太小,根本没有跟梵罗国叫板的资本。
真要发生冲突,帝国还是得亲自下场。
如此一来,一个“永久中立”的缓冲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的后期,帝国当局没坚持原则,承认孟国独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孟国依然是东巴,就成不了缓冲区。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主攻方向。
虽然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帝国一直在经营东南地区,还一度把东南地区当成是进军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战后吞并狮泉城,将其打造成为扼守咽喉海峡的军事要塞,但是在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国过早的衰落,布兰王国在南方次大陆的迅速溃退,纽兰共和国在对外扩张时表现得异常的保守,导致帝国在进军梵炎洋的时候,并没有遇到挑战。
严格说来,除了梵罗国,在梵炎洋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对手。
即便是让帝国尝到失败滋味的波伊国,也只是弹丸小国,在战略层面根本没有跟帝国对抗的资本。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支持,别说是击败梁夏帝国,波伊国恐怕连诞生机会都没有。
可见,帝国在梵炎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也就是围绕着遏制梵罗国展开。
在针对梵罗国的战略包围圈当中,缅国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东南地区国家,东方集团初创成员国,而且西南铁路也从其境内通过,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