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初春,寒意犹存,万物复苏之际,宋军先锋军,共计五万精兵,在李继勋的统领下,浩浩荡荡地涌向北汉的广袤疆土,士气如虹,战意高昂。
赵匡胤选择在这个微妙时刻兴兵北伐,其背后蕴藏着深远的考量。一方面,他受到了南方吴国一举吞并南汉的强烈刺激,心中燃起了统一北方、扩张版图的烈火;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北汉国内政局刚好动荡不安。
北汉皇帝刘钧病逝,刘钧的外甥刘继恩遣使报告辽朝,得其许可后正式即位。即位后,疏远权臣郭无为,任命其为守司空以架空其权力。但郭无为权力很大,所以,新皇帝刘继恩一时间无法真正架空他。
刘继恩不想一直被人架空,他要夺回本属于他的皇权。于是在一次宴会中,刘继恩企图找机会杀掉郭无为,奈何郭无为老奸巨猾,竟然称病没去,而此时的刘继恩才是那案板上的鱼肉。
等宴会结束,刘继恩回去休息,供奉官侯霸荣带了几十名刀斧手瞬间冲了进来,乱刀将这位刚刚即位不久的皇帝砍死,这是郭无为背后使的计谋——借刀杀人。
等刘继恩被杀之后,郭无为装闻讯赶来,率兵杀死侯霸荣及同党,如此便迎立刘继恩之弟刘继元继位。一方面郭无为有投诚宋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还想夺得更多的利益。
赵匡胤看到了北汉这个朝廷风波,觉得北汉朝廷人心不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兵机会,于是调遣大军,先派李继勋率兵进攻北汉。
但刘继元上台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册封请兵;二是部署军队。请辽国国主加封他,辽与北汉关系恢复。派人在军事要塞团柏谷布下重兵,派了刘继业(后改名为杨业)在团柏谷布防,对付大宋。
刘继业的军队与宋的前锋军相遇,这一次,李继勋发挥勇猛,加上宋军战斗力强悍,竟然击败了刘继业的军队,使得刘继业带残兵退回进太原城,于是宋军包围太原城。
宋军于未战之前,便已筹划布下攻心与攻城并举之双策。
攻,意在以雷霆万钧之势,破城拔寨;劝,则旨在瓦解敌军心志,诱其归顺。
为此,宋军精心筹备了四十余封劝降之书,用大弩投入城内,在劝降书内许以重诺:若北汉国主刘继元愿意归降,不仅可保性命无忧,更将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尊享高位;宰相等人亦同此待遇,官爵不减,权势依旧。
此番计谋,果使北汉重臣郭无为心生波澜,暗自动摇。他审视时局,渐感归宋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遂萌生劝降之意,欲说服刘继元共谋降宋大计。
然而,刘继元新登帝位,权欲正盛,怎肯轻易俯首称臣,沦为阶下囚?
加之晋阳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且辽国援军蠢蠢欲动,随时可能援手北汉。所以,刘继元心中自是底气十足,坚决抗拒投降。
战事胶着,晋阳城久攻不下,正当宋军疲于应对之时,契丹援兵如期而至,局势陡然逆转。
李继勋将军见状,深知再战无益,只得忍痛下令,全军即刻撤退。
此番北伐北汉,终以无功而返告终。
时隔一月,赵匡胤闻讯先锋军五万未能克敌制胜,心中愤慨难平,遂决意御驾亲征,誓要一雪前耻,发动了第二次北伐。他亲自统领十万雄师,浩浩荡荡,誓师出征,其决心之坚,可见一斑。
此番北伐,赵匡胤麾下汇聚了众多北宋名将,石守信、慕容延钊等骁勇善战之辈皆随军出征,阵容强大,士气高昂。
及至晋阳城外,赵匡胤举目望去,只见城墙高耸,固若金汤,心中暗自思量:此城虽难攻,然国家大义所在,不得不为。
于是,他下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强攻晋阳,同时,也需严密布防,阻截契丹援军,以防其趁机来犯。
于是,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