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百 章 长公主
御史大夫作为威慑贪墨官吏的一柄利剑在大唐的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中原五国来看,唐国的吏治是最好的。两百年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倒在了这柄利剑之下。但是大唐对立国时所封的贵族的不连坐、非谋反不消爵的法规又使得那些被御史大夫弄倒的官吏的后人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虽然他们不一定像父兄一样成为贪官污吏,但总归是和御史大夫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恩。就如同五王和十一家国公水火不相容一样,大唐的官吏和御史大夫是绝对的死对头。如果不是御史大夫在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历任的御史大夫的后人都在御史城居住,受到那独立于大唐兵制之外的一千御史兵的保护的话,估计下场好不到那里去。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况且还有硬性指标的限制,有几任能力不强的御史大夫为了赶任务也办了不少的冤假错案,而官吏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发难,联名上表要求裁撤‘独断专横’的御史大夫、解散御史兵,将御史城变成普通的城池。
面对群情激奋的大臣们,当朝的皇帝很是为难,不撤吧……大臣们要撂挑子,撤吧……这御史大夫和五王、国公以及贵族特权是高祖皇帝定下的四大铁律,也被称为大唐的四大基石。尤其是御史大夫,老爷子留下话,除非皇帝改姓,否侧就不得裁撤御史大夫!
好在高祖皇帝可能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曾交待过如果所用非人或没有合适的人选的话,御史大夫一职可以空缺。于是乎每当大臣们闹得比较凶的时候,御史大夫就会空缺上几年,而当皇帝通过自己的渠道(无尘院、大内侍卫……)发觉官吏中贪墨之风有所抬头时,就会立刻任命一位御史大夫进行肃清。当情况好转后就又空缺上几年,如此循环反复,倒也不愧是具有大唐特色的御史大夫。
当长公主郑天虹向准皇帝郑荥建议加封李良为御史大夫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若是成功了,那么李良就站到百官的对立面上,而且每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必须要住在千里之外的御史城,如此一来就会使得李良对朝政潜在的影响(危害)将低了很多。
只可惜准皇帝郑荥似乎一点也没领悟到长公主的苦心,他没有直接否决掉妹妹的提议,而是将已经准备好了的圣旨让太监念了一遍给她听。
一想到圣旨上的内容,无力的感觉瞬时间涌上了心头,皇兄竟然要册封李良为‘相国’并将御史城划归其管辖!
相国是什么?
那可是丞相的‘加强版’……是可以享受“剑履上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可扣圣谕,自行决断”的特权,待遇基本等同于并肩王(皇)的官员,而这种形式上的权力待遇历来就是弱主强臣的象征。虽然高祖皇帝所铸镇国金锏已经使得李良有了这种待遇,但是那毕竟只是建立在一种精神象征上的不稳固的权力,可是如果他当上了相国,那可就名正言顺的了。还有,封李良为相国的同时,皇兄竟然还要将历来都用作牵制相权的御史大夫也划归到他的掌握之中,这不就如同放虎出栏吗!
郑天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在父亲发疯一般把挂在大殿两百年的‘镇国金锏’给人之后,兄长也疯了吗?还是李良有什么妖术,蛊惑住了他们?
和郑荥据理力争了一个多时辰,也不能改变兄长决定的长公主殿下在月色之下跪倒在益寿宫门前,乞求父亲能见自己一面。可等来的只是心疼女儿的母后派人传话:太后让小的告诉您,太上皇是不会见您的,所有的一切太上皇自有主张。长公主殿下请回吧!
‘镇国金锏和相国的名份!天鹰军团!十一家国公!无尘院!御史城!’偏殿内忙碌了一夜的大臣们进早餐的时候,长公主郑天虹正掰着指头在心里默默地衡量着李良的实力并盘点起自己的实力来了:‘长公主的身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