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窦冕感觉惊讶的地方是这个庞毅,一开口就能够只指当下最关键的一点,想要解决这一切唯有移奢就俭,可纸面文章总归是纸面文章。
“庞先生,您继续!”窦冕不知不觉间改了称呼。
“汉制,旧断狱报重,常尽季冬,至孝章时改尽十月,以育三微。后岁旱,论者以十月断狱,阴气微,阳气泄,以故致旱。冬至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周以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殷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蛰虫皆震,夏以为春。三微成着,以通三统,三统之月,断狱流血,是不稽天意也。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以起隆怒,不可谓宁;以行大刑,不可谓静。章帝善其言,卒以十月断。今京都及四方断狱报重,常竟季冬,不推三正以育三微。宽宥之情,每过于昔,遵时之宪,犹或阙然。而今天子亲政,诸制皆乱,诚宜复汉旧制,天下断狱,起自初秋,尽于孟冬,不于三统之春,行斩绞之刑。”
窦冕听后怔了怔,他虽然在大汉活到这么大,却从没有关注过刑法问题,哪怕这次自己入狱,自己依然没有注意过。
“不知庞先生可发现别的问题了?”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之不廉,乃曰簠簋不饰。此君之所以礼贵臣,不明言其过也。臣有大谴,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室而请死,此臣之所以知罪而不敢逃刑也。圣朝宾遇大臣,礼同古典。自太和以降,有负罪当陷大辟者,多得归第自尽。遣之日,深垂隐愍,言发凄泪,百官莫不见,四海莫不闻。诚足以感将死之心,慰戚属之情。昔汉文时,人有告丞相周勃谋反者,逮系长安狱,顿辱之与皁隶同。贾谊乃上书,极陈君臣之义,不宜如是。夫贵臣者,天子为其改容而体貌之,吏人为其俯伏而敬贵之。其有罪过,废之可也,赐之死可也。若束缚之,输之司寇搒笞之,小吏詈骂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及将刑也,臣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天子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上不使人抑而刑之也。孝文深纳其言,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至孝武时,稍复入狱,良由孝文行之当时,不为永制故耳。今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之时,但恐万世之后,继体之主无若汉武之事焉。夫道贵长久,所以树之风声也;法尚不亏,焉得行恩当时,而不着长世之制乎?”
“难道大汉之法,不算长世之制吗?别忘了,大汉虽经王莽,但依然上承下制,未有乱之征兆。”窦冕心中有些不悦的说。
“未乱之乱方为乱!”
“如何说?”
“孝经称:父子之道天性。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盖明一体而同气,可共而不可离者也。及其有罪,罪不相及者,乃君上之厚恩也。至若有惧,惧应相连者,固自然之恒理也。无情之人,父兄系狱,子弟无惨惕之容;子弟逃刑,父兄无愧恧之色。宴安荣位,游从自若,车马仍华,衣冠犹饰,宁是同体共气、分忧均戚之理也?昔秦伯以楚人围江,素服而示惧;宋仲子以失举桓谭,免冠而谢罪。然则子弟之于父兄,父兄之于子弟,惟其情至,岂与结盟相知者同年语其深浅哉?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阙请罪;子弟有坐,宜令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若职任必要,不宜许者,慰勉留之。如此,足以敦厉凡薄,使人知有所耻矣。”
窦冕摸着下巴,打量着这个长相略显丑陋的汉子,疑惑的问:“君以为天下之法,不够吗?”
“然也!”
“但且说来!”
“《礼》云: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此圣人缘情制礼,以终孝子之情者也。周季陵夷,丧礼稍亡,是以要绖即戎,素冠作刺;逮于虐秦,殆皆泯矣。汉初,军旅屡兴,未能遵古。至宣帝时,民当从军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满三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