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就会人数越来越多,到那时再想要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类似于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于是他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刚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朱元璋哪里听的进去这样刺耳的话,不但听不进劝告,认为他别有用心,于是就被下了狱。
以后再也没人敢说这样的话,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
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
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朝廷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
朱元璋当皇帝时,非常害怕大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
“靖”指平息,扫平,清除。
“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的规定。
朱棣想要夺取皇位必须需要一个借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也不放心这些藩王们,于是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想要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并不傻,并没有接受。
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开始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就这样发生了。
建文帝首先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开始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建文帝终究是打不过朱棣。朱棣适时出击,并灵活运用策略,经过几次大战以后消灭了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攻下帝都应天府。
打了四年,战乱中建文帝吊诡的下落不明,于是各种说法都有,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穿越时空说,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说,还有什么外星人劫走说…
总之是再也找不着了,于是同年,朱棣即位。
此后朱棣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
但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宣扬大明威德,有说是寻找建文帝,毕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很不放心。
《明史·郑和传》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和“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对于此次航海,还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探求从海路到达麦加的可能性、迎取佛牙等说法。
虽然目的不纯,但是此次举全国之力进行的航海还是有着及大的影响的,首先这次航海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秩序,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同时也拓展了明王朝的朝贡体系。
也就是说,有些小国要来进贡了,从永乐到隆庆,相同的海航,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永乐年间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