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倾家荡产拉起来的军队还要多一点,这就是资深将校的底气所在。只要机会合适,他们有足够的班底、人脉来低成本扩充军队。
徐荣、宋宪加起来满打满算五千人,想要像《三国演义》上那样设伏,打的曹操全军覆没似乎很有难度。
不过,魏越输得起,输了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
毕竟袁绍率二十万大军向荥阳进发……毕竟徐荣只有步骑五千……毕竟徐荣只是旁系中的旁系,他赢了才是天下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看看徐荣的资历,这是幽州边军出身的精骑,属于段颎平西羌时征鲜卑义从附带军吏,就这样徐荣一个幽州边军混到了凉州边军,这一混就是近二十年。现在这个混在凉州边军二十年的幽州人,又跑到并州边军发展来的河北军中混,这样一个旁系中的旁系,能有什么战斗力?
嫡系才有战斗力,好吃好喝好装备供着,这是世人基本的认知。
如果是韩浩、共昭、鞠义镇守荥阳,曹操这支先锋部队不见得敢独自前进,怎么也要别部李旻在南面策应。
受电视剧误导,魏越始终坚持认为讨董战役会在冬季爆发……很遗憾,拍电视的人也被误导了。
没错,历史上初平元年一月,关东方面发布了讨董檄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会立刻与董卓爆发战斗。
而是不断的谈判再谈判,真正开战已经是六月夏收之后的事情了。
实际上在去年六七月关东方面决定武力驱逐魏越或董卓,夺回朝廷控制权时,就开始做军事准备。然后就开始与董卓断断续续的谈判,不断增重己方军事实力,以期在谈判中获得优势。
双方都不甘心白白退让,都在一步步的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想进行军事讹诈,然后都失控了。
招募军队是需要成本的,遣散军队也是需要真金白银的,结果双方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到了现在非打不可的地步,毕竟谈了那么久,真的谈不拢又甘心退让,那只能打了。
其实都是一样的,从军事准备,经历谈判拉锯,再到现在不得不战,都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问题在于关东方面有黄琬背书,各郡守募集军队的规模有点大,而且时间上不太友好,透支了太多钱粮,形成了现在关东联军都负债的现象;另一个是董卓这边也后继不足,魏越带着平黄巾以来的雒阳精锐出走河北之余,还消耗、带走了本该属于董卓方面的大量钱粮!
事情就这么摆在面前,西州、关东已到了必须决战的时刻,已无法再拖延了。
《讨董檄文》就是决战信号,发布之时,北路先锋曹操就已开始集结,抱团,袁绍也主持北路各郡守筑坛盟誓,与一众郡守、将军锸血为盟。
只是,魏越看着沙盘深深的不解,联军北路的偏军李旻竟然率先出击,而曹操这个先锋还在集结中。
这一点都不奇怪,曹操这支先锋部队的军队派系太杂了,前后细细一数共由六个小派系组成,只有先集结、稍稍磨合后才能进军。这是可以理解的,可颍川太守李旻带着万余人充当别部,怎么主动发起了进攻?
难道,徐荣、宋宪这五千人一点威慑力都没有,让李旻生出了抢功的心思?
“国尉以为,徐荣、宋宪会如何应对?”
别部李旻主动攻击,先锋曹操所部重兵还在集结中,这跟魏越规划的剧本有很大的出入,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接受,棋子早早落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已不是他能控制、干扰的,一切都要看前线如何发展。
荥阳,军营。
简陋的沙盘摆在徐荣面前,不同于魏越的悠闲讶然,所有参战方的将军、校尉都在认真思索战局。或在沙盘前,或在地图前,又或者以碗碟、石子做兵棋进行推算。
徐荣面前除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