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盈的这一番话,说得庆忌有些尴尬。
按照同姓不婚的传统,庆忌的确不应该娶几个姬姓女子的。
不过,虽说同为姬姓,但庆忌与那几个姬姓嫔妃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澹薄,出了“五服”,如何娶不得?
比起那种表哥娶表妹的,庆忌这算是正常结he了。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这一点是母庸置疑,大吴也传承了下来。
如庆忌,一般称之为“吴庆忌”,叫他“姬庆忌”的话,并不礼貌,属实是侮辱人的。
姓有着“别婚姻”的重要作用,像是春秋时期的杞国夫人“杞伯姬”。
“杞”代表她嫁到杞国或嫁给杞氏男子,“伯”代表她在自己的姐妹中排行老大,“姬”则代表她的娘家是姬姓……
这时,户部尚书曾参也跟着出列,向庆忌进言道:“陛下,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是姓,氏是氏,绝不能混为一谈!”
曾参所言,不无道理。
姓起源较早,几乎稳定不变;而氏是后起,会随各种原因而变更。
氏的变化,往往反映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变化,像是春秋中期的晋国大夫士会,他又称士季、随会、范会、随武子、范武子等。
代表祖先官职的“士”和他的封邑名称“随”、“范”,都是他的氏……
未免太过复杂了。
其实,作为穿越者的庆忌知晓,姓、氏合二为一乃是大势所趋,不必他推动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宗法制度就已经渐渐崩溃。
历史上,到了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已经变得十分混乱,“氏”大多转变为“姓”,平民的地位逐渐上升,也有了姓,“百姓”开始成为民众的通称。
秦王朝完成统一,将沿袭数千年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有的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彻底失掉社会基础。
明贵贱的“氏”、别婚姻的“姓”本质上不再有区别,都成为表示宗族、血缘的符号。
到了西汉的时候,姓、氏更是完全融为一体。
从此,华夏姓氏才开始了世代稳定的传承。
现在大吴本土实行的也是郡县制,不过帝国有不少的藩王国,如辽王吴章,也可以被称之为“辽章”,宁王吴鸿,也可以被称之为“宁鸿”。
像是那些被庆忌赐了食邑的功臣,他们已经分不出去“氏”了,所以“氏”的崩塌是用不了多久的事情。
不过,到现在为止,“氏”还是贵族的符号,他们岂能让其跟姓合二为一?
“陛下。”
羊盈想了一下,又跟庆忌说道:“姓氏合二为一,这是迟早的事情。”
“只是,臣女认为,不论是贵族也好,平民也罢,都是陛下的子民,大吴的子民,陛下你应该一视同仁!”
“自上古以来,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平民连一个姓氏都没有,只有名,这合适吗?不合适。”
“尤其是在我大吴实行义务教育之后,大量的平民子弟入读,夫姓名,从何说起?”
“所以,民女请陛下给天下万民一个恩典,让平民也能拥有自己的姓氏。”
“……”
说到底,羊盈还是想让庆忌改变一下姓氏的制度。
从古到今的等级制度严格,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
没有名字的平民,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匠石、医和、优孟……
“准奏。”
庆忌最终还是同意了羊盈的这一主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