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恪只是一个庶出皇子,他的存在已经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坐立不安了,如果他真的接受这科举的主考官,太子和魏王很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全力以赴的对付他。
还有一个现在不是明清朝,是唐朝,科举制还处于萌芽阶段,且不说同年、座师等等词汇尚未发明,由地域、年份而来的派系更未出现,当这个主考官一点好处都没有,单单只是那些恨科举而入骨的世家门阀,便会将这个主考官视为眼中钉!
所以现在李恪当主考官好处没多少,反而还会惹一身骚,完全是贪小失大,得不偿失。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李恪当即将脑袋摇得像是拨浪鼓一般:“父皇,儿臣少不更事,才疏学浅,放浪形骸,放荡不羁,德行鄙薄,如何能当得此等重任?
还请父皇另选贤明,主持科举大事。否则若是因为儿臣的疏忽而导致父皇的千秋大业受损,儿臣万死难辞其咎!”
语气铿锵,意志坚定,神情坚毅,看似完全没有一丝转变心意的可能。
“恪儿,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得到和付出是正正比的,你出生皇家,从小锦衣玉食,享受着别人梦寐以求的生话,就应该付出常人所不能比拟的东西,现在就到了你付出的时候了…
再说,你是朕最杰出最信赖的儿子,有大唐第一才子的美誉,如果你当这科举的主考官,更能体现朝廷对科举的重视…”李世民温声道。
李恪闻言直翻白眼,忽悠忽悠,接着忽悠,本王信了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父皇,儿臣懒散惯了,真的胜任不了主持科举这么大的重任,不如让太子和四弟主持吧,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老成持重,还是嫡皇子,更能体现朝廷对这次科举的重视…”李恪推脱道。
“高明和青雀是不错,但他们有别的事情要做,再说他们在民间和士林没有你的名气大,所以你才是这届科举的最佳主考官…”李世民用不容置疑的语气道。
李恪感受到了李世民语气中的坚定,知道自己肯定躲不过去了,只得退而求其次道:“父皇,真不是儿臣推脱,儿臣年幼,能力不足,威望更不足,不如让孔颖达孔师当主考官,儿臣和礼部尚书令狐德棻一起当副考官如何?
孔师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常年当任国子监祭酒,在民间和士林都有极高的威望,更重要的是他乃孔圣人的三十二代孙,天下儒生无不信服,他老人家才是这届科举主考官的最佳人选。
令狐德棻尚书通晓文艺、史学,在前隋时就以名动天下,更关键的是是礼部尚书,有管理天下学子的职责,由他担任副主考官,更能体现朝廷对科举的重视。”
李世民闻言,陷入了沉思。
李恪所言不无道理,孔颖达和令狐德棻无论是在威望和资历方面的确没问题,当任科举的主副考官也算是实至名归。
李世民多方思量,权衡利弊,还是决定采纳李恪的建议。
“那行,就按你的意思办,朕稍后便会下旨,尔要和孔颖达、令狐德棻同力合作,把这届科举考试给朕办的漂漂亮亮…”李世民沉声道。
“偌!”
……
从太极宫出来,看着红墙黛瓦宫禁森严,李恪不由得郁闷的叹了口气。
“孤就知道来这太极殿准没好事,这不,屁好处没捞到,得了个吃力不讨好的副考官的职务!
哎!下面不知道又要面对怎样的风雨?来自太子党魏王党的以及各大世家的,想想都头疼!”李恪吐槽道。
自打前隋创立科举,几十年来断断续续停停办办,本朝更只是在武德年间举行了那么两次,筹划不周,影响不大,俱是草草收场。
可以说,满朝官员基本没有一点半点的举行如此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