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破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太岁官婿 > 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2/4)

第四百零三章 论策(上)(2/4)

上一页太岁官婿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涅破小说网在线收听!
不可取的老传统。

其实不然,在大唐时期,朝廷开科选士,向来以“策论”作为主攻,文采飞逸者更好,但你的见解独到,才是上上之选,故我才会一开始说道,圣上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

譬如:皇帝问你,如何征服西夏,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策论做得好,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进入翰林培养。只可惜今人必须才加科考才行。”

唐逸对此非常认同,若是用他现代的目光却看,再同将高考同科考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高考制度一直是以“掉书袋”为中心,考试的内容,无不是以你记住了书里的多少内容作为考试的依据,“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重视。

反观古代,士子聚会、将官言事、百官奏折、朝廷议政,无不是言来论去,讨论为纲,谈天论地,以见解评高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建立在《贞观政要》诸位官员的经邦论道、极而言之的基础之上,故有“一言兴邦”,正是此理。

古人的策论集子,有论治黄河的,有论养军马,有论财赋税收的,有论办学治军的,当然也有讨论剿、抚夷人这样的实证之事,说的也都是国家大事。

其论也,除了篇篇充满了对人性的分析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附带着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文笔也好得不得了。

古人的策论写得这样好,但是如果把古代的“策论体制”搬到现代来用,不得不承认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文人都是读八股出身,四书五经很熟悉,仁义道德很熟悉,但那班君子除了心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脑门子外,一般来说是弄不清黄河几个弯的,也不知道马尾巴有什么用,治学只会教八股,当然还有策论,治军则未必知道一千兵一天吃几百斤米的,而偏偏治黄、养马、教育、国防、外交都是人命关天、国运关天的大事情,听凭这样大言炎炎的书呆子胡闹,自然是会让信息发达的老百姓提心吊胆,放不下心睡不安稳。

有些所谓的砖家,亦是如此。

古人写策论固然有书呆子胡言乱语,今天写策论的难道各个都是诸葛亮重生吗?你大国小民苛古而宽今,是何道理?

其实唐逸也知道,古代的书呆子并不见得比现代的书呆子更蠢,但是古代的策论作家有个现代同行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这些前辈们都同时是一种叫做“官”的东西,这些东西写出策论来是要给圣上看,而皇帝看了一高兴,很有可能真的就拿着那张破纸签名盖章,文件下发,用来治黄养马收税练兵了。

结果怎么样?

华夏国历史我们知道,早先好象马马虎虎,后来碰到“策论体制”和我们不一样的西洋夷人,就是那些帝国主义分子,我们就混得有点不太愉快了。

当然,现代社会也不是蛮不讲理的,对以前的士大夫,现在的人文知识分子还是给出路的。出路很多,随便举些例子,您不是识字吗?可以去教小孩们认字;您会作诗写字,那很好,写些东西出来,给老百姓看看,他们现在不但识字而且有钱,老百姓一高兴,您就是着名作家知名诗人,活的无比畅快;您要是会画画,只要画的好,也能卖钱,如果您十分不济,最次您还可以专门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所谓国学专家,我国的国策大概还要用国家的钱粮养活这类专家若干年,有生之年可保衣食无忧……

士大夫们有这么多金光大道,策论作家们不走,非要坚持写策论,写了帝王家不买,不买也要写;写了没有人当真,不当真也要写,谋国之忠,报国之忱,这是何等可钦可佩的赤子之心啊!

但皇帝不买账,赤子之心也会有冷却之时。

傅院长看似是在讲述策论历史,但唐逸却听出几分弦外之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太岁官婿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