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古色生香,案几上还摆放着几卷木简奏折,砚台里的墨汁还没有干,上面的字迹也是湿润的显然是孔明刚刚批阅完,空中弥漫着一股檀香的好闻气味,这就是季汉丞相诸葛亮的书房。
梳洗完毕的荆云,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此刻正老老实实的正坐在书房的席子上,他的对面是手持白羽扇面带微笑的孔明。
按照孔明与赵云的计划,接下来就是要教授荆云军略了,荆云从小到大都很崇拜孔明,这叫他如何不激动呢?
然而在教授荆云军略之前,孔明先问了一句,“炎羽,你认为,对于一个国来说,最应该讲什么。”
一个国应该讲什么,这个问题把荆云难住了,但是看孔明的样子,这个问题似乎很重要,关系到孔明对自己的印象。
荆云略微思考了一下,一直以来孔明都是外儒内法,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可以用儒家的学说来回答。
荆云回答说:“如果问一个国什么最重要,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百姓是不可更换的,先帝也曾经说过,以人为本,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儒家认为人应该具备五种美德,仁义礼智信,如果把国看作人,仁,施行仁政,义,伸张正义,布行道义,礼,人人有礼节方能有秩序,智,任用贤能智慧之人,信,国家施政应当言而有信,能做到这五种,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孔明对荆云的回答很满意,他笑着点了点头,“仁义礼智信乃儒家之五常,能做到这五种即可称为完人,然而能做到这五种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让国家做到了。对于国家来说,有时候大多东西都是无用可以舍弃的,但是有一种我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抛弃。”
荆云问道:“哦,是什么?”
孔明平静的吐出一个字,“义。”
“义?”孔明的答案出乎荆云的意外,荆云原本以为是仁,毕竟先主刘备素以仁德著称,儒家也一直提倡仁政。
看到荆云有些疑惑,孔明说:“你以为亮会说仁,对吗?”
荆云点了点头。
孔明解释道:“亮在初出茅庐时,和你一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因此追随先帝驰骋。但之后,亮渐渐发现,在这乱世之中,一味的讲‘仁’是没有用的,没有力量的‘仁’什么都做不到,什么也改变不了,它只会让人白白牺牲。”
“春秋时的宋襄公以仁义著称,与楚军作战时不忍半渡而击,不可不谓仁,但是他的仁用在了敌人身上就是对自己军队的残忍,不但打了败仗连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这是典型的妇人之仁。”
“所谓义,不单指义气的义,是信义,道义以及正义,是世间的常理,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品德的向往。”
“国君施行仁政,臣子效忠国君,子民捍卫国家,此为仁之义”
“国家制定礼法约束国民,公平公正不徇私不枉法,不因地位贵贱而使国法失衡,国民以遵纪守法来维护礼法,此为礼之义。”
“天子将天下子民视作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能智慧的人镇守四方,官员能够恪尽职守,公而忘私,上不辜负天子的信任,下不辜负百姓的拥护,此为智者之义。”
“言而有信,从始至终,不忘初心,此为信义。”
“能够做到这些,不因国灭,不因人亡,义之所行,可传于千古。”
“不因国灭,不因人亡,这就是义吗,好一个义字啊。”荆云一时竟听得呆了。
孔明继续说:“以霸道欺诈手段谋取天下,纵使侥幸成功终不可长久,失去了道义信义正义,除了血腥残暴阴谋,还剩下什么?行王道之事,行道义之举,以信义为立足之本,虽败犹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