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亲口承诺,吃了这么大的一粒定心丸之后,惶恐、紧张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各种各样的好话纷纷而来:
“将军做的是为国为君的大事,小人虽是食利的商贾,却也晓得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道理。若是荡虏军有需用小人之处,将军大人只管开口,只要数目不是很大……我等便是拼着破家舍财砸锅卖铁,也要鼎立相助……”
“漕运、码头口子上的诸位老大,”老大这个称呼是一个市井俚语,本身并不尊卑的分别,所以李乙丑说的很随意,那几位老大也听的很自然:“军中所需粮、米、革、漆、金铁等物甚多,还需烦劳诸位帮我存留一些,价格么……自然是随行就市,钱货两清,不会让诸位为难……”
这次受到李乙丑邀请的名单当中,除了一部分盐商之外,还有漕运、码头上大头目。
自古以来扬州便因运河而兴因水运而盛,自然也就诞生了很多依靠运河生存的人群。这些人群按照职业分工,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也就是后世人们常常说起的“漕帮”“埠帮”。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这些人都是卖苦力的穷苦人,甚至可以直接理解为普通意义上的底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从宋时开始,这群人就已经摆脱了“帮会”性质的组织形式,不仅仅只是撑船运货出卖苦力的底层。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人手和仓房,依靠地头蛇的天然便利,以代销代购的形式吃下南北往来的货物,然后自己运输自己贩卖。
江南的粮米、江西的生铁、北方的皮革、漆器等物都会被他们转一道手,从中渔利甚多。
其实仔细想想也可以知道,仅仅依靠卖苦力,根本就支撑不起庞大的规模,也不可能做到勾结官府私通盗匪黑白两道畅通无阻的地步。
作为扬州土著,李乙丑很清楚这一点。
要想囤积粮米和原材料,绝对绕不过这些人。
这些规模庞大的民间组织,无论是效率还是动员能力,和官府相比都没有丝毫逊色。既然荡虏将军说要平价购买,那自然是最好的,只要有利润,卖给谁不是卖呢?还不如答应了荡虏将军的要求,供应荡虏军的军需,不仅可以卖李乙丑一个人情,若是和荡虏军处理好这一层关系,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漕帮的单大当家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身材矮小样貌清瘦,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授蒙童的私塾先生,言谈举止之间却多了几分江湖气。
单大当家拱手道:“将军但有所需只管遣人开个单子,小人自然会让弟兄们留意,南来北往的货船多经我等之手,截留一些下来于将军存留也就是了。”
诸般事宜多已经有了眉目,宾主之间相处的甚是融洽,当小丫鬟银雀儿奉上茶水之时,众人就知道应该告辞了。
荡虏将军李乙丑亲自送众人出门,在门外一一话别,目送众人离去之后,又做了些安排,这才急急匆匆的回到后院的老宅当中。
象往常那样取过纸笔端坐桌前,写好字条轻轻放进抽屉当中,象苏子朋汇报今日之事:
“苏兄,我已按照你的安排办妥了。总共三十三人,都答应按月上交银钱,换取他们的平安。”
“三十三人?一个月就有进三十万两的收入,真不少啊,一年下来就有三百多万两,抵得上辽东半年军费了。”
崇祯末年用在辽东的军费才六百多万两,有时候甚至只有五百多万两。扬州的部分豪富大户却能每年交给李乙丑三百万的“保护费”,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其实也很正常。
大明朝的底层民众已经穷到了要造反的地步,朝廷的财政也早就破产,所以才会被李闯攻破京城。海量的社会财富不会平白消失,而是集中到士绅官僚手中,这些人宁可坐视大明朝的灭亡也不肯出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