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南方一年三熟的长粒香米,更有嚼劲,味道更香浓。
小安伸筷子夹了一片回锅肉,虽说她饭量不大,但总是要把最美味的第一个品尝,这肉肥而不腻,煸炒的恰到好处,肉片软烂,肉皮也很弹牙,并不僵硬。再尝尝杭椒,在印象中,杭椒应该是只有辣椒的外表和名字,但应该是非常温和的,小安很慎重地盯着那白色辣椒籽看了看,将那绿色小物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瞬间,**的味道一下冲到脑门,小安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赶紧倒了一杯水给自己,小安辣的直吐舌头。这时,店小二从楼下上来传菜。
“这杭椒……味道挺冲啊!”小安试图控制自己已经被麻醉的舌头,尽量吐字清楚些。
“杭椒?大部分都不辣的,大概个别的会有些辣味儿。”小二儿笑笑,估计在他记忆里,这杭椒并不能算辣椒。
看自己被杭椒的一贯印象欺骗,小安只能先挑肉片就着米饭吃,但看着还有小半盘的杭椒被剩下,索性捡起一段,小心地咬掉一个小角尝尝,还好,这个不辣。
就这样,小安试着把剩下的半盘杭椒也就着米饭吃掉了。真是奇怪,好像只有自己吃的第一块杭椒最辣,后边的都没那么辣呢?
吃过饭,到楼下结了账,小安往烟袋斜街的牌楼方向走去。这烟袋斜街的入口处还有一处石碑,记录着这个胡同的历史。
北京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
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从烟袋斜街出来,过了马路,就穿过胡同,就到了鼓楼地区另一处着名景点:南锣鼓巷。这里有着最具民间特色的小铺子,也是小安最喜欢逛的地界儿。
曾经小月还没离开北京时,姐妹俩经常来这里度过周末,而现在,只有她自己再次来到这熟悉的地方。
小安最喜欢这里的一家手工香薰,那里的香味道浓郁,但因为全部是天然香料制成,没有人工添加,点过香的屋子里味道久久不散,却一点不熏,不呛。
所以这一次,小安想为DG买一盒自己最喜欢的檀香送给他做生日礼物。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