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更忽略了南洋联邦的参战部队。这也不是意外,这几年巴基斯坦吸取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过于依赖美援武器的教训,在南洋联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兵工产业,并大量引进南洋联邦的武器装备。空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鹞式和枭式,陆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豹式坦克,南洋联邦最强的海空军按兵不动,援巴军又是秘密换装参战,给印度人造成了最大的迷惑性。
突围,印度人确定了作战计划,一边从东巴调集军队,一边命令西巴的印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印度境内。在他们想来,巴军的数量与印军数量是相差无几的,甚至印军还稍占优势,巴军虽然截断了印军的退路,但兵力肯定有限,包围圈只是一种态势,并不会很严密。被围印军靠着储备的物资完全能冲破巴军的包围,等到与东巴援军会合,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而且突围并不是简单地逃跑,印度制定了一个看似很厉害的计划,拉合尔外围的印度第三军与克什米尔的印度第十五军对向突围,一个沿五十四号公路北进,一个沿四十四公路南下,在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帕坦科特会合。另外,从新德里紧急调运印第三装甲师前往增援,内外夹击,击破巴军的布署。
双方各展计谋,调兵遣将,一场空前的大战在南亚大陆展开了。既然是处心积虑的军事行动,南巴联军的准备比印军要充分,行动也比印军要快,当两支被围印军开始了自以为聪明的突围行动时,反倒落入了更悲惨的境地。
现代战争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所能完全指导的,谁说十倍才能围之,旗鼓相当的兵力可并不意味着旗鼓相当的战斗力,现在已经不是比拼士兵数量的年代了。
!#
.
本章已完成!